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
“數據要素×”典型案例之十六 | 跨部門氣象數據共享 助力地質災害分級預警體系建設
日前,國家數據局會同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國家文物局、國家中醫藥局等相關部門在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發布第一批20個“數據要素×”典型案例,通過示范引領,激勵多方主體積極參與,釋放數據要素價值。
精準及時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防護堤”,實踐表明“預警早一秒,風險少一分”。地質災害和氣象風險往往相互交織,通過對氣象與地質數據的深度融合應用,可以顯著提升風險預警的實時性、精確度與實用性,進而有效增強防災減災的能力。四川省修復防治院聯合四川省氣象臺通過共搭平臺,實現地質、氣象等數據的協同效應,用數據的“油”點亮防災減災的“燈”。
一是推動氣象數據實時匯聚共享。建立地質災害氣象數據共享平臺,實時采集共享全省4000余處氣象站點降水實況、逐小時天氣預報、雷達衛星多源融合資料等氣象數據及7000余處地災專業監測雨量站點數據,并打通氣象、自然資源、水利、應急等部門數據,為全省的氣象預報、災害預警以及相關決策支持提供了更為堅實的數據基礎。
二是實現災害精準分析預測。四川省修復防治院通過搭建可自主適配本地化的氣象預測模型,為全省21個市(州)、175個地災易發縣提供“6小時、3小時、1小時”短期預測信息,使區域內地質災害氣象預測更加精細化、具有針對性(如圖1所示)。2022年以來,在氣象、地質等數據大量精確匯聚支撐下,短臨預測信息有效性顯著提升,精準性高達55.6%。
圖1 省市縣分級制作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產品
三是實現災害及時預警預防。通過電視、網站、自媒體等渠道發布和短信點對點通知的方式,同步將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及時發送到有關部門單位和人民群眾,實現預警信息數據有效傳達共享(如圖2所示)。2022年以來,有效支撐全省范圍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共5839次,實現成功避險123起,避免2400余人可能的因災傷亡。
圖2 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