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
“數據要素×”典型案例之十 | 數據資源融合應用 助力文物傳承保護和價值增值
日前,國家數據局會同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國家文物局、國家中醫藥局等相關部門在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發布第一批20個“數據要素×”典型案例,通過示范引領,激勵多方主體積極參與,釋放數據要素價值。
推動數字技術與文物保護利用融合發展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舉措。目前,文物數據資源應用率較低,數據要素在文物的保護、管理、傳播、利用中發揮的作用不足,難以對文物關聯行業的數字化發展起到足夠的支撐作用。湖南省博物院積極推進文物數據資源的挖掘、匯聚和利用,通過創新合作開發模式,推動文物數據資源協同優化、復用增效、融合創新。
一是多手段采集匯聚文物數據資源。通過高清影像拍攝和激光掃描等手段,采集文物數據103萬條、圖片11萬張、三維模型2000余個,編制文物數據采集加工地方標準,推動構建馬王堆漢墓文物、音樂文物等文物知識圖譜,并將文物中涉及的傳統醫藥、農牧漁獵、服飾服裝、餐飲美食、禮儀文化、人物事件等元素進行數字化映射、匹配、提取和轉化,形成多種文物數據資源集。
二是構建文物數據授權和合作開發模式。積極與高校、優質企業、文化創意團體等簽署整體授權或單項合作開發協議,免費開放品牌資源和文化數據庫授權,聯合打造“數字漢生活”文化IP系列產品,實現文物數據資源在不同領域中的復用增效。先后簽約近50家企業和團隊,帶動近10億元規模的文化創意及周邊產業發展。
三是推動文物數據跨領域融合創新。面向不同行業、不同人群等差異化需求,設計、制作、推出馬王堆復原京劇展演、多年齡段“辛追”數字人、文物實景解謎游戲及數字藏品等系列產品。自2022年以來,以匯聚形成的文物數據資源為基礎,先后推出云展覽、云教育、動畫視頻、沉浸式體驗等200余項數字化項目,瀏覽量超過1200萬次;同時舉辦2個大型線下數字展覽,吸引60余萬觀眾,實現2300萬元票房收入,推動了文化傳承和文物價值增值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