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
AI客服該怎樣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商家選擇采用AI客服來替代人工客服,以相對較少的成本實現24小時全天服務。然而,消費者對AI客服智能水平的抱怨也隨之而來。部分網民反映AI客服無法正確識別和理解問題,甚至有網友發現一些商家用上AI客服就取消了人工客服。面對這些抱怨,一些商家回應稱,迫于規則和成本的雙重壓力,導致他們不得不選擇忽視這些聲音。
消費者對AI客服積怨已久
消費者對AI客服的抱怨可追溯到2019年。當年新華社記者對銀行和電商平臺AI客服的體驗者進行了調研,并總結出AI客服的三大問題:“繞圈圈”“冷冰冰”和“擋箭牌”。
如今,“繞圈圈”和“擋箭牌”的問題依然普遍存在。公開數據顯示,在2022年我國用戶對AI客服現存缺點的調查中,超過半數的消費者(51.4%)表示除固定話術外,不能解決個性化問題;47.9%的消費者表示不能準確理解提出的問題,答非所問;而34.2%消費者表示問題解決效率低。
針對“擋箭牌”問題,媒體對多個電商平臺上的15家品牌旗艦店進行的調查顯示,就產品問題咨詢客服時,有13家店鋪都是直接由AI客服進行答復。如果詢問一些較為個性化的問題,個別店鋪才會自動轉接到人工服務。同時,撥打市面上21家不同行業(包括電商平臺、通信服務商、物流公司)的客服電話時,有8家無法轉接人工客服,其余能夠轉接到人工客服的平均等待時間為69秒,最長的一次等待時間長達316秒。
商家迫于壓力更換AI客服
面對消費者的不滿,不少商家解釋稱,引入AI客服實屬無奈之舉。一方面,隨著消費者購買頻率和平臺促銷活動頻率的提升,訂單量大幅增長,使用人工客服將帶來巨大的人力成本壓力。據媒體披露,一些網店商家使用AI客服的初衷主要是為了降低人力成本開支。在“618”“雙11”等電商大促期間,幾乎每分鐘都有大量客戶涌入咨詢,人工客服難以應對。另一方面,電商平臺設定的“3分鐘回復率”考核標準也給商家帶來了壓力。為滿足這一標準,即使商家知道當前市場上多數AI客服的服務質量不盡如人意,也不得不大量采用AI客服。此外,人工客服的介入有時會被誤判為不當言論,進一步加劇了人工客服被邊緣化的趨勢。據報道,當AI客服回答錯誤時,人工客服通常會介入并撤回此前的回復。然而,一些店鋪設置“質檢組”,如果人工客服撤回次數較多,可能會被誤判為客服存在不當言論。
消費者嫌棄 商家無奈
AI客服如何健康發展
隨著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和零售額的大幅增長,AI客服的廣泛應用成為大勢所趨。然而,企業在享受技術帶來的便利時,不應以技術不成熟或平臺規則壓力為借口,忽視其應盡的服務。據報道,那些在AI客服上投入較多、系統建設較完善的企業,用戶體驗反饋往往不錯。反之,技術投入不夠或簡單地將服務外包分攤風險的企業,其AI客服的表現往往不好。
光明網指出,企業當平衡好人工客服與智能客服的應用,設計更便捷順滑的客服切換通道。AI客服與人工客服相互配合,各取所長。業內人士也表示,就像線上銀行業務越來越多,但無法取代線下銀行網點一樣,AI客服和人工客服之間也并非簡單的替代關系。未來,兩者的邊界將逐漸模糊。具有共性的用戶問題可以由AI客服來應對,而當用戶需要面對面交流、需要疏導時,人工客服也應及時出現。客服行業的核心原則應始終圍繞以用戶為中心,根據用戶的實際需要來選擇服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