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
短小精悍觸發情感共鳴的微短劇:小制作也有大情懷,流量之上更精彩
“又土又尬”的微短劇行業發展迅速
隨著微短劇行業發展駛入“快車道”,以“土味”著稱的微短劇從短視頻大類中異軍突起。《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3)》顯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12億,其中超過一半的短視頻用戶曾看過篇幅3分鐘以內的微短劇、泡面番等。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2023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為373.9億元,接近電影市場體量70%,五年內市場規模有望突破千億元。
行業規模化發展的同時,也吸引著各方資本爭相涌入。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短劇相關企業數量超30萬家,是2016年數量的近4倍。僅2023年前8個月,全國備案拍攝的微短劇有3574部。
相較于傳統劇集,由于受時長限制,短小精悍的微短劇具有制作流程快、更新迅速的特點。有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我國網絡平臺上線的微短劇就超過480部,相當于平均一天上線2.7部。作為用戶喜愛的新型劇種,各種題材的微短劇在近幾年紛紛涌現,從霸道總裁到古今虐戀、從奇幻懸疑到穿越重生,各種劇情緊湊、帶有出其不意的反轉情節的微短劇層出不窮。
狂奔的微短劇為何讓人“上頭”
據媒體報道,平均3分鐘一集、爽點非常密集的微短劇,成為許多年輕打工者的“電子榨菜”。數據顯示,19歲及以下年齡用戶收看微短劇比例超過五成。他們有的“上頭”,有的吐槽,還有人為此開通平臺付費,在其中體驗虛擬人生。微短劇為何如此抓人眼球?
滿足年輕人碎片化觀影需求。按照國家廣電總局最新定義,微短劇是指“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有著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較為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對于快遞員、外賣員等下沉市場新一代務工者來說,本身勞動時間長,工作強度大,休閑時間往往捉襟見肘,觀看方便、無需消耗過多時間的微短劇恰好切中了當下年輕人碎片化的生活場景,讓人沉迷于這種短平快的休閑方式難以自拔。
戲劇沖突集中,迅速吸引眼球。相對于傳統的劇集,微短劇題材類型豐富,節奏緊湊,直奔主題。雖然故事情節簡單,但主線完整,在故事沖突的設置上更加密集,能迅速吸引用戶注意力。有業內人士表示,現在做微短劇,可能是1秒、3秒理論。前3秒甚至前1秒就要吸引用戶。
逃離現實,觸發情緒共鳴。微短劇的核心在于“爽”,而爽文一直擁有龐大的市場。《中國青年報》發起的一項關于“爽文化”的調查顯示,通過代入主角光環所帶來的快感、對現實生活中的“不可能”的期待成為年輕人喜歡“爽文化”的重要因素。不需要動腦子的劇情,激動人心的故事,加上配樂和畫面等營造出的情感共鳴,可以讓“打工人”快速從現實生活中抽離,有網友表示,這些微短劇能讓其短暫逃離高強度的工作狀態,放松下來。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教授吳國宏表示,微短劇的劇本對應人們社會生活的“腳本”,“英雄救美”“好事多磨”“逆襲”等套路早就根植在普通人對世界的詮釋理解之中,不用過多考慮邏輯合不合理,主要是情感共鳴。
“找劇半小時,追劇五分鐘”
伴隨微短劇作品呈井噴之勢,受限于制作團隊的實力強弱及資方成本投入的多少等因素,微短劇的制作水準參差不齊,有網友戲稱“找劇半小時,追劇五分鐘”。
制作敷衍、內容同質化嚴重。由于本身孵化周期短、制作成本低,微短劇普遍缺乏文本深度,“在笑過之后毫無記憶點”。有的微短劇一集就1分鐘,拍攝成本只要五六千元,拉幾個人就可以進行拍攝,制作很難精心打磨。同時,微短劇類型容易跟風,一段時間流行什么風格,網上就會出現很多同類作品。以甜寵類微短劇為例,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全網微短劇霸屏榜”的前十名,幾乎都是甜寵類型微短劇。有專家指出,目前大量微短劇本質上仍是“流量產品”,而非真正的“內容產品”。
市場混亂,誘導付費亂象。“我也充值了,沒算清楚價格,10集花了69元,越看越‘上頭’。還有些短劇平臺會自動續費,提醒收費并不明顯。”據媒體報道,在一些劇場的充值頁面,還自動選擇了“默認開啟自動解鎖下一集”選項,同時具備自動扣款的功能,很多“打工人”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淪陷,增加了經濟負擔。中國消費者協會、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等單位共同發布2023年四季度消費維權輿情熱點顯示,短視頻平臺微短劇誘導付費已成為消費維權問題較為突出的領域。
監管缺失,消費者維權困難。由于微短劇涉及的經營主體復雜、權責劃分不清,導致消費者維權困難。相關報道指出,不少消費者遭遇虛假宣傳后想要退費,卻面臨申訴手續繁瑣、能追回金額聊勝于無的尷尬局面,有的商家甚至“換個馬甲”或直接下架視頻逃避責任。
加強行業自律,整治監管亂象
推動微短劇行業持續健康發展與治理,既離不開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也需要創作者更多的行業自律與市場的正確價值導向。
加強監管力度,嚴格平臺審核。2022年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就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 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嚴肅、扎實開展“小程序”類網絡微短劇專項整治,對“小程序”類網絡微短劇開展專項整治。截至2023年2月28日,共下線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調低下、審美惡俗等內容的微短劇25300多部、計1365004集,下架含有違規內容的“小程序”2420個。業內專家認為,微短劇的下沉市場比較宏大,國家出臺這樣的政策很及時,可以推動觀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從業者向好的方向發展。
內容為王,精心打磨劇本。融媒體時代下,微短劇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未來的內容消費趨勢,如何精品化仍是其有序發展的關鍵。以2023年破圈的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為例,視頻圍繞一盞中國玉壺“出逃”大英博物館尋家的故事,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將復仇、逆襲等元素融入其中,收獲網友點贊。人民文娛的評價表示,小短劇也有大情懷。
加強引導,樹立正確價值觀。微短劇并非休閑時光的全部。對于打工者來說,相較于“不得不靠短劇來尋找簡單快樂”,更需鼓勵他們追求優質文化的內在自覺與更加健康的休閑放松方式,充實自身的精神生活,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雖然飽受詬病,微短劇的發展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同專家所說,對群眾無傷大雅、無可厚非的消遣,不必動輒叫停,只需進行適度的規范和引導。“因為不出所料,所以不用深究”。隨著微短劇逐漸邁入2.0的提質階段,監管整治之后,未來微短劇市場是否還有巨大的潛力,仍值得期待。